首页
关于我们
范氏动态
范氏快讯
范氏图库
在线视频
公告
范学书讯
范氏文化
文化产品
范氏溯源
范氏名人
范氏名胜
名人书画
姓氏文化
范学研究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宗亲联谊
机构概况
范氏分布
寻根问祖
宗亲联谊
宗亲留言
会员申请
范园
范园简介
范园保护相关政策
范园大事记
范园图片
范园建设规划
范园旅游
范氏企业
伊龙集团
洛阳华中铝业
广州范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伊龙高新公司
伊龙药业公司
范氏族谱
网站留言
网务堂
网站导航
热点新闻:
[2025-10-14]
范崇嬿: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巾帼力量
[2025-10-11]
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登过岳阳楼
[2025-10-11]
桐花万里映丹心--记河南农业大学林业学院...
[2024-10-03]
苏州景范中学西校区范文正公像揭幕
[2024-06-05]
破解河南范家门景区崛起密码
[2015-05-19]
范长龙敲打克里中方主权不容侵犯
[2015-05-19]
克里首见军委副主席 外媒:被范长龙先将一...
范氏快讯
公告
范学书讯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园大事记
网务堂
热点新闻
首页横幅
文化产品
姓氏文化
范氏溯源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
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新闻
- 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登过岳阳楼
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登过岳阳楼
时间:
2025/10/11 17:17:26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登过岳阳楼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并不是湖南人,却给湖南岳阳楼留下千古名篇,奠定了岳阳楼作为四大名楼的重要地位。其留下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成就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追求,蕴含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湖南人谨记并一生追求的座右铭。
45年前,我在湖南师大地理学院读大学时到洞庭湖君山岛、岳阳楼、城陵矶等地进行水文实习,体验过岳阳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水文格局,自此以后一直在福建工作而未再来过岳阳楼、洞庭湖。2025年8月间,虽值酷暑却难以挡住我的兴致,因撰写《异苔同岑——历史变局中的闽湘文化渊源》专著,专程到湖湘文化地标之一的岳阳楼和君山岛调研核实资料,现场感悟历史名人的博大情怀,寻找闽湘文化深厚渊源的历史足迹。
在岳阳楼景区古城墙一处不甚显眼的地方有岳阳楼博物馆,宋馆长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岳阳楼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岳阳楼记》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气势磅礴,景情并抒,哲理深厚,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展现了士大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无欲则刚、高屋建瓴的宏大格局,也倡导仕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系百姓、忧国安危的崇高思想。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展示了高风亮节,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也激励一代代湘籍仁人志士为民服务、为国奋斗的精神意志。作为江苏人士的范仲淹,却把观览岳阳楼洞庭湖胜景写得如此气势磅礴,可以想见范仲淹是对湖湘文化有过研究的,对岳阳楼洞庭湖的历史背景有过思考的,唯此才能结合洞庭湖景物触景生情把为官入仕之道描述得如此大观敏锐、哲思深邃、文采飞扬,《岳阳楼记》堪称鸿篇巨制文学经典,为湖湘文化树立了一座精神的风范。
一般认为,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没有到过岳阳楼,他是凭滕子京给的一幅画《洞庭晚秋图》而写的。他没到实地观览,凭一幅画为何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千古名篇名句呢?笔者在专著《异苔同岑——历史变局中的闽湘文化渊源》中对此问题做了专门考证,这次到岳阳楼又现场感悟,体察更深。笔者认为没有去过岳阳楼,没有亲睹洞庭湖难以写出如此气势高品之作,也难以抒发出如此壮怀激烈之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非激情澎湃的随性之作,也不只是凭滕子京一纸请函和一幅画作就能完成的应景受托之作。范仲淹既去过岳阳楼洞庭湖,也长期思考过诗文的精神境界。虽然,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没在洞庭湖采风,但并不排除他曾去过洞庭湖,曾登过岳阳楼,且一直思考着名楼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格调。
首先,从滕子京函请范仲淹题写《岳阳楼记》的动机和时机看,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所著《过庭录》收录其父口口相传的祖辈家训事功中清楚地阐述个中原因。"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矣。"从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出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动机是担心好友滕子京谪守岳州时再有贻祸,规劝其莫再自负,要知进退,坚守初心;而时机是范仲淹同样被贬邓州另一地,同样是沦落谪官,天各一方。作为同年进士、同僚共事,庆历新政的同盟者,他们先后一年分别被贬岳州、邓州,互相挂念,时有书信。范仲淹更多地在思考着人生的沉浮,正想找机会规劝一下好友,当滕子京来信请范仲淹题写《岳阳楼记》时,他正好找准这个时机把一腔肺腑之言倾诉出来与朋友共勉。滕子京和范仲淹虽是好友,但他并不知道范仲淹从小在洞庭湖边读书成长的经历,因而在请范仲淹写楼记时,"附寄一幅画师作的《洞庭晚秋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客观地说,虽然滕子京寄的这幅画作并没有画出岳阳楼,但画作的景象是立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视角。同样,范仲淹《岳阳楼记》并未直接写楼,而写的视角正是登楼远望,看长江流入洞庭湖的气象,登高望远而发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与画作展现的洞庭湖景的角度是一致的,都表达一种望远登高,直抒胸臆的阔达情怀。
其二,范仲淹小时候有过洞庭湖边生活成长的深刻印记。据史料载,小时候的范仲淹实际上经过岳阳楼,观过洞庭湖的。湖南《安乡县志》记载:"范仲淹苏州人,幼孤,从其母归朱軏令安乡,仲淹随之。"这里很明确记述范仲淹的继父在湖南安乡当过县令,小时候范仲淹随父母到安乡县生活,范仲淹小时候在安乡的读书台是现在的深柳书院,南宋庆元年间扩建为"范文正公读书台"。宋末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人的《舆地纪胜》是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也记载此地为"范文正公读书祠堂","在安乡县,仲淹幼孤,从其母归朱氏,朱宰安乡,与俱来读书此地。"福建建阳人、南宋祝穆的另一部地理志书《方舆胜览》也记述过范仲淹在洞庭湖、岳阳楼的读书游历,同样载:"范公读书堂,在安乡县。"也就是说,范仲淹不仅经过洞庭湖,而且是在洞庭湖边长大的。范仲淹是江苏苏州人,太湖的湖景,他是从小就有印记的,后来又在江苏从政过,湖景描述是很有心得的。而少年随父母到湖南,从北面经水路入湘,必然要经过洞庭湖,洞庭湖及岳阳楼在范仲淹的幼小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关于范仲淹小时候在安乡读书的经历,还在其它史料也可佐证。《范文正公集》卷二《文正公读书堂记》也记:"朱(文翰)宰澧之安乡,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成而仕。"公元993年秋天,范仲淹随母谢氏随继父赴安乡任县令,当时范仲淹只有5岁。他在安乡的兴国观从学于司马道士,并时而乘船在洞庭湖游历。兴国观是有名道观,司马老道士在此传授道教,范仲淹在此适得其所。司马道士的教学不仅重书本传授,而且善于游历实景,启迪心智的现场教学。范仲淹在道观学习期间多次游历了洞庭湖,对湖景日夜变化和四季更新都是熟悉的,可谓是"少时的记忆,石上的雕刻"。这有范仲淹的诗文为证,范仲淹就湖居生活经历写过《和僧长吉湖居五题》系列诗歌五首:《湖山》《水月》《风笛》《筠亭》《渚莲》"诗中有武陵地点,包含了对洞庭湖的湖景及水月交织情感的少时记忆。后又有"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的诗句为证,这是范仲淹1034年离开京城,贬至浙江杭州桐庐县写的一组五言绝句,表达远离京城的惆怅。回思就是回忆,"洞庭险"就是指洞庭湖的汹涌澎湃。湖广科考未分闱时,湖南考生到武汉参加科举必经过浩渺的洞庭湖,就不时发生遇险事件。小时候的范仲淹不仅看过洞庭湖,还可能随继父或随师去过长沙,才可能与长沙作比较。在湖南安乡随继父度过读书岁月,受教于道观法师,从小耳濡目染,湖湘文化之脉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湖湘文化之风已深深镌刻在他的骨髓之中。
其三,范仲淹也有过登临岳阳楼的经历。有人要问,范仲淹少年时期游历过洞庭湖,又是否登过岳阳楼呢?在岳阳楼博物馆里展陈显示,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为军事用途的"阅军楼"。此后历经多次重修,唐始称南楼,后称岳阳楼。范仲淹在湖南安乡读书是公元993年~998年有六年时间,而此期间是北宋淳化四年,已有岳阳楼,并从军事用途转为文化观景台。李白于公元759年到过岳阳楼,写下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是公元768年到访岳阳楼,也写下一首《登岳阳楼》,岳阳楼其时已是有名的文化地标,游历洞庭湖,登看岳阳楼已成为这个时期文人墨客的常态和追崇。当时岳阳楼虽年久失修,但仍是当地名胜。司马道士必然带着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实景教学。他的老师经常带他船游洞庭湖,登临岳阳楼讲述屈原、贾谊等先贤忧国忧民的故事。范仲淹从屈原那学到忧国忧民的担当,从贾谊那学到与民同忧的情怀,屈贾忧民报国之风在《岳阳楼记》中得到完美发挥。这也是体现处于逆境中湖湘文化精神是一种积蓄力量、含辛茹苦、不言放弃的执着精神。
从历史地理视角看,古代交通主要靠水运,从江苏苏州至湖南安乡须经长江水路到洞庭湖,城陵矶是当时重要转运码头。明代就设有巡检司,城陵矶离岳阳楼水路只有8公里。范仲淹随父母从苏州到湖南安乡的旅途,是要经过城陵矶和岳阳楼的。当时,岳阳楼前也有码头,方便商贸往来和人文交往,《岳州志》对当时岳阳楼码头的商船云集,人流如织及文人墨客进岳州、登古楼的场景均有记载。作为一个胸怀志向的少年,或是在旅途,或是随老师游历洞庭湖,也追随先贤诗人李白、杜牧、杜甫、刘禹锡等的足迹,从岳阳楼下古城门码头上岸登临岳阳楼,放眼抒怀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其四,从《岳阳楼记》的内容看,有过洞庭湖、岳阳楼生活经历,且长期思考为官做人哲理的文学大家才能借景如此抒发高远境界、爱国爱民之博大情怀。历史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评价认为,具有高超的文字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境界。笔者认为除此外还隐藏一些丰富的内在信息,范仲淹开门见山先把重修岳阳楼赞扬为一项文化工程而不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以免滕子京因重修岳阳楼大兴土木而遭人诟病。范仲淹虽身居江湖,被贬下放,但仍心忧国事,不言放弃理想追求,怀着报国为民的宏大志向,只有登过岳阳楼才有此真切的感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并未依据《洞庭晚秋图》的秋景来抒情感怀,而偏偏避开秋景写气象万千的四季之景,重点写了恶劣天气的"逐浪排空,商旅不行"和春和景明的春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仿佛是告诉世人,洞庭湖、岳阳楼之景我熟悉着呢。《岳阳楼记》中写了一些人文景象,描述了两种境况登楼的心境感悟,阴雨寒风登楼和春和景明登楼不同的心情哲理感悟。《岳阳楼记》中出现"渔歌互答"的喜乐之景,而这与范仲淹写的洞庭湖景和渔父生活情形如出一辙。特别是范仲淹写湖居生活经历的《水月》"千寻月脚寒,湖影净于天。忽如嫦娥宫,俯仰见婵娟",诗中的"俯仰"正是登上岳阳楼仰望天空和俯瞰洞庭湖的情景,是范仲淹少时登过岳阳楼的有力证据。只有亲临过洞庭湖岳阳楼的人才有如此的准确高尚的人生感悟。
一千多年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悟和"微斯人,吾谁于归?"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呼吁,今天的我们登上岳阳楼,览望洞庭湖,欣赏古岳州的名楼烟云、人文厚重,今岳阳的"皓月千里,渔歌互答",都要学习先贤范仲淹"殊途同归"的远大志向和舍身为国为官、为民为人的清和境界。这是重登岳阳楼,再览洞庭湖的最大感悟。(来源:2025年9月12日福建日报社东南网官方账号,作者:都梁石)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前一页】
【关闭窗口】
文章链接:
http://fzyw.lyhkwl.com/shownews.aspx?id=624
上一篇:
桐花万里映丹心--记河南农业大学林业学院院长范国强
下一篇:
范崇嬿: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巾帼力量
相关文章:
·苏州景范中学西校区范文正公像揭幕
·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登过岳阳楼
·范崇嬿: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巾帼力量
·桐花万里映丹心--记河南农业大学林业学院...
·范长龙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紧急通话
·范长龙敲打克里中方主权不容侵犯
·克里首见军委副主席 外媒:被范长龙先将一...
·范圣刚荣获公益中国关注文化健康产业贡献奖
·破解河南范家门景区崛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