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范仲淹研究 - 历史上所有官员,谁能和吏圣范仲淹相比
历史上所有官员,谁能和吏圣范仲淹相比
时间:2023/11/29 10:52:16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范振国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正”,是中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慈善家,累赠兵部尚书、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魏国公。他是华夏先贤的杰出代表,一生贯穿着“先忧后乐”的情怀,闪耀着“政德、公德、私德”的光辉,是世界伟人之一。传诵千年而不衰的《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了范仲淹博大的胸襟抱负和政治理念,为后世矗立起一座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殿堂。
一、历史上对范仲淹的评价
       在中国当代,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范仲淹:“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范仲淹为古今“好干部”的典型,13次论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成为其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之一(为政篇),在谈为官之道时,习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心无百姓莫为“官”。习总书记的重视和诠释,给《岳阳楼记》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内涵,既是历史的绝唱,又是时代的最强音。
       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将相都对范仲淹给予极高的评价:宋仁宗加赠范仲淹兵部尚书,授谥号“文正”,给予最高褒奖,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又追封范仲淹为魏国公。《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经纬天地曰“”…,内外宾服曰“”… 。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认为“”是道德博闻,“”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称颂范仲淹“一世之师,名节无疵”。汴京歌谣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边陲歌谣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宋金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称颂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清康熙皇帝御笔亲赐“济世良相”;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皇帝颁诏“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允许范仲淹从祀于历代帝王庙。乾隆皇帝五拜范墓,题有“乾隆之碑”。
       在国际上,范仲淹也非常受尊崇。范仲淹思想被称之为“日本民族思想之父”,日本随处可见“后乐宫”、“后乐园”是最好的诠释。
       直接称赞范仲淹是大宋第一人的有: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南宋学者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南宋文学家罗大经说“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明“姑苏五太守 ”之一“况青天”况钟直接表示“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全才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对范仲淹的评价非常高:“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大儒朱子(朱熹)则称:“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等等……
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所有谥号“文正”的人当中,范仲淹最为名副其实。即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因有非议而不能及。可以说范仲淹是一个“完人”,把范仲淹称之为“圣人”(“吏圣”、“官圣”、“士圣”)可以说实至名归,无人能比。
二、划粥断齑、苦学成才
       范仲淹,唐朝宰相履冰之后。两岁时,父亲病故,随其母谢夫人扶柩回苏州安葬父亲于天平山。谢夫人贫困无依,在范仲淹4岁时,适逢山东淄洲长白山朱文翰在苏州任推事之职,经亲友撮合改适长山朱氏,范仲淹随继父姓取名朱说(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志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求上进,他从继父朱家独自搬到长白山醴泉寺寄宿读书,一个人伴灯苦读,划粥断齑;在应天书院求学,面对清苦的学习生活,不觉其苦,五年未曾解衣,昼夜诵读;冬月惫甚,他以水沃面;食不给,常靠食粥果腹。期间,同学、南都留守之子被其勤奋精神和高远志向所感动,送以美食,直至腐坏范仲淹也未曾食用。同学不解,范仲淹感其厚意说:今突然吃顿美食,恐怕以后就吃不下粥了。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范仲淹专心读书,心无旁骛,宋真宗经过南都,同学都去观看,未他不出,问其故,范仲淹说:“异日见之未晚”。这都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进士及第,实现梦想,从此步入仕途。“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唱之。”他忠君爱民、以人为本,为民请命“宁呜而死,不默以生”。
三、筑捍海堰,拒万顷汹涛,护千顷良田
       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监西溪(今属东台)盐仓。目睹沿海居民的深重灾难,主动向他的上司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再修捍海堤。张纶支持范仲淹的主张,上书宋仁宗,以仲淹任兴化令,主持修筑海堤。范仲淹历经艰辛,终于发运通、泰、楚、海4万多民工兴修海堤。期间,范仲淹身体力行,带领民工一起筑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年)筑成。在首期工程中,时值隆冬,气候恶劣,惊涛汹涌,冲垮堤岸,工程受挫。但范仲淹不畏艰险,向上力陈修复堤堰的益处,得到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发运副使张纶的支持。在胡、张的主持下,工程得以完成。捍海大堤的修成,解决了苏北沿海的海水倒灌、淹没卤化农田、毁坏盐场等问题,2600余户农民得以回归家园。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称其为“范公堤”。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0记载:既成,民至今享其利。兴华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四、捐地兴学,培养人才
       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 ”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他深知读书的不易,在广德军、泰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邠州、杭州等十多处担任地方官时,不论职责内外都积极“兴学”, 不忘兴教重任,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也将兴学作为重要改革内容。
范仲淹担任苏州知州的时候,在卧龙街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宅居住。当时有位著名的风水先生得知后说:“卧龙街是块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宅院,必定子孙兴旺,卿相不断,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范仲淹听后与家兄仲温商量说:“与其让我范家一个家族荣华富贵,不如让这里多出人才,让大家一起荣华富贵。”随后,便把这块地捐了出去,修建了苏州文庙,还请来当时的大教育家胡瑗来这里教学,培养人才,为中国礼仪之教树立了啬己奉公的大义典范。范仲淹捐宅兴学的精神,不仅是中国教育事业中一道璀璨的风景线,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抗击西夏,保家卫国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定难节度使拓跋思恭因平黄巢有功,再次被赐李姓,封夏国公,世代相袭。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以夏为国号,次年起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
康定元年(1040年)七月,在危机之时,范仲淹被委以重任,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兼知延州负责鄜延路(今延安)的防务工作,从一位文臣转为一名儒帅,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到任后改革军队编制和作战方法,将士兵分为六部,每部设置一位大将,分部训练,根据“敌之寡众”分别出战,彻底扭转“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不利状况。范仲淹不仅亲临战场,还善于带兵作战。其用兵如神,十天内领导士兵修建了固若金汤的大顺城,与宋军各个保寨相互呼应,使西夏铁骑无法攻破。西夏人敬称他为“小范老子”,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不敢侵犯。范仲淹还采取怀柔政策,诚心对待分化羌族等民族,得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拥护,他们纷纷前来归顺。范仲淹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亮点,不仅守卫了国土,还奠定了中国北疆的和平基础。范仲淹不仅在军队组织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培养出了狄青、种世衡、郭逵等一批杰出的将领,使他们成为后来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
六、创新荒政,成就民利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记述了范仲淹在饥荒之年如何稳控经济的粮价大战。皇祐二年(1050年),吴中大饥,杭州尤甚。61岁的范仲淹结合杭城市情民风,纵民竞渡,号召诸寺庙以饥岁工价至贱而大兴土木,并以工代赈修建粮仓吏舍,以此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刺激生产,增加就业岗位,“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同时,以市场经济杠杆调节粮价,促进流通,使外地粮食源源地运往杭城。“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
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按套路出牌,用奇妙的“扩大消费、纵民竞渡”,“快上基建、大兴土木”,“抬高米价、调粮调控”荒政三策,奇迹般地解决了杭州的饥荒问题,还让杭州地区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
范仲淹的“荒政三策”所体现的经济治理智慧和改革创新思维,不怕监司奏劾,不顾名利仕途、不计荣辱祸福,充分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做法与凯恩斯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基本如出一辙,却比他们早了900多年!
七、庆历新政,锐意改革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宋仁宗委以推行改革重任。范仲淹提出了十条措施:“明黜涉、抑幸运、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澄清吏治,“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富国强兵,“覃恩信、重命令”厉行法制,史称为“庆历新政”。其改革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法制等各个领域,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由于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和攻击,庆历新政未能继续,但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运动树立了榜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为当时的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八、置义田、建义庄,救济贫困
       共同富裕,是历史的永恒主题、人类的伟大梦想。置义田建义庄办学堂,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的实践与探索。
范仲淹长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取其精华,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置义田建义庄救济贫困,办义学补官学之所不及,开创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新模式。他寒微之时,便立下“利泽生民”的雄心壮志,不能为良相,便愿作良医,上安社稷,下利生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仲淹并不是简单地给予,而是设计了一套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无论如何改朝换代,都得以确保这项事业持续发展!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吴县购买了1000亩良田,收取田租,“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创办了著名的范氏义庄。经过不断发展,直到晚清,范氏义庄依然有良田5300余亩,且运作良好,这样的“慈善机构”堪称慈善史之典范,亦是我国史料记载中首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
范仲淹始终把利泽生民摆在首要位置,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经世致用,关爱苍生,做“内圣外王”之人。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信念,把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弟子张载把他的思想核心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临终《遗表》“无所请”,关心的只是国家治道和命运。他一生勤俭、为政忠厚,身无余财、家无宅舍,乃至逝后无以为殓。仁宗重其贤亲篆“褒贤之碑”,极尽哀荣。其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呼唤出时代精神最强音,诠释了范仲淹的人生抱负和价值观念,完美无瑕。
       范仲淹的新儒学作为思想信仰之主流,引领了中华思想文化近千年。其“先忧后乐”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经典,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范仲淹一生为政清明,辛劳奉公,三贬三光,进取不息,虽未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却给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言行中,不仅看到的是一位古代伟人形象,更能感受到千年前一位朝廷重臣一生廉政勤政的凌然正气。
称范仲淹为“吏圣”、“官圣”“士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他的“先忧后乐”精神,传承他的思想、文化、作风。我作为范仲淹后裔、守墓人,为家族有这样一位伟人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骄傲。我会以先祖范公为榜样,为社会、为国家多做有益的事,决不给“范”字抹黑!
 
(范振国,范仲淹三十世孙、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市范仲淹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伊龙集团董事长、河南范氏宗亲会会长)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