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范氏动态
范氏快讯
范氏图库
在线视频
公告
范学书讯
范氏文化
文化产品
范氏溯源
范氏名人
范氏名胜
名人书画
姓氏文化
范学研究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宗亲联谊
机构概况
范氏分布
寻根问祖
宗亲联谊
宗亲留言
会员申请
范园
范园简介
范园保护相关政策
范园大事记
范园图片
范园建设规划
范园旅游
范氏企业
伊龙集团
洛阳华中铝业
广州范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伊龙高新公司
伊龙药业公司
范氏族谱
网站留言
网务堂
网站导航
热点新闻:
[2025-10-14]
范崇嬿: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巾帼力量
[2025-10-11]
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登过岳阳楼
[2025-10-11]
桐花万里映丹心--记河南农业大学林业学院...
[2024-10-03]
苏州景范中学西校区范文正公像揭幕
[2024-06-05]
破解河南范家门景区崛起密码
[2015-05-19]
范长龙敲打克里中方主权不容侵犯
[2015-05-19]
克里首见军委副主席 外媒:被范长龙先将一...
范氏快讯
公告
范学书讯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园大事记
网务堂
热点新闻
首页横幅
文化产品
姓氏文化
范氏溯源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
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范仲淹研究
-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时间:
2024/5/28 19:01:33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范仲淹
杨德堂
担当精神,是指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理邪说敢于坚决斗争的精神。担当精神是由忧患意识派生出的一种境界、勇气、追求和情怀。
在中国古代士代夫里,不乏有忧患意识的人。但面对忧患意识,有不同的处世方式。比如说像陶渊明选择了解甲归田,屈原选择了以身殉国,还有道家的“薄于名而保其真”等。而范仲淹则是把“进亦忧、退亦忧”的忧患意识转化为敢说敢为的担当精神。为了百姓利益,他秉公直谏,为民请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了国家的统一,他不顾三次遭贬和亡妻之痛,临危受命,前线御敌,不计生死;为了国家昌盛,他甘冒风险,极力推行新政,大刀阔斧改革。
1
、为民谋利,敢冒风险
范仲淹曾在《上执政书》中说
“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他为官38年 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不论份內份外、事大事小、有无风险,都会主动去干。
他入仕后干的第一件大事是修捍海堤。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监,时沿海一带海潮肆虐,冲毁盐场,淹没良田。范仲淹本不分管地方政事,但他忧国忧民,一再上书朝廷建议复修捍海堤。朝廷便任命他为灾区中心兴化县的县令,率领四州县几万民工修复捍海堤。经前后两任三年努力,终使150华里的捍海堤大功告成。当地百姓感谢范仲淹的首倡之功,将堤称为“范公堤”。还有很多百姓以改为范姓为荣。
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不用传统的调粮赈济之法,而是大胆采用荒政三策:一是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特别是让寺院也参加进来,用平时的节余搞基建,增加就业。二是下令高价收粮,并派人四处宣传,各地商人便争相运粮到杭州。范仲淹趁机把蓄存的粮食低价抛向市场,粮价便很快回落下来,粮贩们叫苦连天,灾民们却买到了便宜粮食;三是更出了个奇招,他根据杭州一带人喜竞渡的特点,鼓励百姓赛龙舟,并组织官府公干人员游于湖上,观看龙舟赛,自己还亲自参加。有一名监司奏劾范仲淹不恤荒政,嬉游没有节制,大兴土木伤耗民力。范仲淹说:大肆官游,兴造房舍,是为了用官府和寺庙的库存饯,来加惠穷苦百姓。游览的是一人,但依靠他活命的,就不只是几十人了。范仲淹这些招数的实行,使贸易、饮食、工技和出卖劳动力等行业的人,每天不下数万。这一年杭州安全度过了灾荒。
2
、国事为重 敢于改革
庆历三年(1043)春,范仲淹被召回京城,先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主持新政。九月,经过深思熟虑,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不久又写出了《再进前所陈十事》的奏章,受到了仁宗皇帝的认可,陆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成为庆历新政的纲领。
庆历新政的重头戏是吏治改革,如:
“
明黜陟”
“
抑侥幸”“精贡举 ”
“
择长官 ”
“
重命令”
等。范仲淹把一批正直精明的能吏派到各路去检查地当官吏的政绩。自已坐镇京师,把各路报告逐个认真审阅。凡看到那些贪赃枉法、罪恶深重、民愤极大的恶吏,便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个用笔勾掉,准备撤掉他们的官职。枢密副使、庆历新政班子骨干成员富弼,看到这位疾恶如仇的良师义友毫不留情地勾掉一个又一个恶吏,心里很是痛快,但也不免有些担心,便半开玩笑地说:你一笔勾掉一个很容易,可这一笔会使一家人哭呀。范仲淹用笔点着那些贪官污吏的名字,气愤地说:不错,我勾掉一个恶吏和贪官的名字,一家要哭。但如果不将他们罢职,那就会让他们当官的那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要好吧!可见范仲淹疾恶如仇、决心改革的担当情怀。
宋代土地税收主要以实物缴纳,而且要异地上交,运输费也要纳税人出。山东青州每年要把粮食运往博州(今山东聊城)缴纳,往返几百里,途中还要翻山过河。百姓推车挑担运送十分艰苦,不但花费也多,每年还有人累死在路上。范仲淹知青州后,得知青州粮价高于博州,他便冒着更改朝规的风险,让群众在当地卖粮交钱,再由官府派人去博州买粮上交,剩余的钱退还给百姓。这样一改,既免除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又为百姓省了钱。
3
、舍家为国,敢做敢当
范仲淹之所以遇事敢于担当,是因为他具有舍家为国,大公无私的胸怀。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宋军大败于延州的三川口,朝野震惊。三月,已52岁且遭受三次罢黜之辱和刚刚亡妻之痛的范仲淹,毅然接受朝廷召唤,撇下年幼的子女,以多病之躯,带着16岁的长子纯祐,由越州(治今浙江绍兴)知州任上赴西北抗击西夏。先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旋改陕西都转运使,五月又与韩琦同为西北副帅(主帅夏竦)。当时延州新败,人心惶惶,知州张存怕死请辞,范仲淹知险而上,主动请求兼知延州。后因私与西夏元昊通信被贬任耀州知州,他在《谢降官知耀州表》中表示
“微臣以国有急难,当忘家忘身之报”。
就在范仲淹刚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北宋三先生之一的大学者石介曾给范仲淹去信说:“介又观兵兴以来,人多辞劳就逸,惮险苟安,独阁下不爱其身,不顾其家,不惜其禄位,极诚尽节,以必得贼昊而后归为心。”对范仲淹舍家报国、知险而上的担当精神倍加称赏。
有宋以来,边境上的士兵都要被官府在脸上刺字涂墨作为记号,以防逃跑,称“黥面”。黥面使士兵丧失了自尊,而且一旦“黥面”,就终生不得脱离军籍。因比,百姓怕黥面而四处逃亡,兵源越来越缺。范仲淹任边帅后,针对这种陋规,担着犯上的风险,改刺面为刺手。并实行屯田,将士可以带家属来住,轮换守城,不值勤时,可在家种田经商,罢兵后可还为民籍。范仲淹的这一改革,深得百姓拥护,从而加强了边防实力。
庆历元年底,宋仁宗下诏出兵征伐西夏,范仲淹从国家安危大局出发,不顾皇权的严威,数次上疏,申述当时不能用兵的理由。朝廷坚持出兵,结果宋军兵败好水川,一万余名将士阵亡。三月,朝廷又诏范仲淹“驱策前去,乘机立功”。范仲淹又上疏反对出兵,并说:“臣非不知,不从众议则得罪必速,奈何成败安危之机,国之大事,臣岂敢避罪于其间哉”。庆历三年二月,元昊派人来朝讲和,范仲淹看出是元吴的缓兵之计,不顾宋仁宗急于议和的心理,上疏提醒仁宗“审其处置”。并表示“不敢念身世之安,忘国家之忧”。这些都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敢做敢当、许国忘身的突出表现。
4
、秉公直谏,屡黜无悔
范仲淹担当精神的一个闪光点是:为国谏言,为民请命,直言极谏,屡黜不悔。
范仲淹深知朝廷纳谏的重要性,他在《奏上时务书》中说:
“
日闻美言,则知佞人未去,此国家之可忧也;日闻直谏,则知忠臣左右,此国家之可喜也。”
他在《睦州谢上表》中还说过:
“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庭诤,国朝之盛。有阙即补,何用不臧!”
在《润州谢上表》中说
“徒竭诚而报国,弗钳口以安身”。
所以,他坚持
“
儒者报国,以言为先。”
但是,范仲淹知道谏诤非容易之事,特别是给皇帝提意见,是有很大风险的。他早在天圣三年《奏上时务书》中就说:
“
臣闻巧言者,无犯而易进;直言者,有犯而难立。然则,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今臣勉思药石,切犯雷霆,不遵易进之途,而居难立之地者,欲倾臣节,以报国恩。耻佞人之名,慕忠臣之节,感激而发,万死无恨。”
在《奏上时务书》前,范仲淹还写过《从谏如流赋》,指出能否从谏如流,是衡量君道臣心的标准之一。其中云:
“
臣不兴谏,则君道有
亏;君不从谏,则臣心莫写。”
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又说:
“
我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为?
”
仁宗虽然是一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皇帝,但他惑于朋党之论又常常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直言极谏的范仲淹就付出了三度贬黜的代价。但范仲淹却屡黜无侮,愈黜愈奋。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在京任秘阁校理。当时,仁宗皇帝虽已20岁,但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而且还年年让仁宗皇帝率百官在会庆殿为她跪拜祝寿。范仲淹认为事关国体和皇帝尊严,便给仁宗和刘太后上了一个折子。说
:
“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以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
”
这还不算,干脆又上一折,请刘太后还政。范仲淹这下捅了马蜂窝,惹恼了刘太后,进京才一年便被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任通判。范仲淹当时不任谏官,却开了“直言之风”的先河。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身为右司谏的范仲淹,以“谏诤臣微敢殉身”的气概,极力谏阻仁宗废除皇后,第二次被贬知偏远的睦州(今浙江建德)。范仲淹到睦州后,在给皇上的《睦州谢上表》中写道:
“
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
”
据理而言,虽死无悔,充分表达了范仲淹遭贬而不悔的信念和人格。
景祐二年(1035年)十月,范仲淹被朝廷从苏州召回,升任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权知开封知府。次年六月,范仲淹了解到宰相吕夷简任人为亲,结党营私的劣迹后,便画了个《百官图》呈给仁宗皇帝,图中附有文字说明,哪些官员是按朝制升迁的,哪些官员是吕夷简以私人关系提拔的,确切简明,一目了然,对吕夷简的培植私党行进行了有根有据的揭露。被吕夷简反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那个时候的仁宗最怕大臣们结党,一怒之下第三次把范仲淹贬到饶州当知州。范仲淹到任后在《饶州谢上表》中云:
“
许国忘家,亦臣自信
”。
他在回赠梅尧臣的《灵乌赋》中,说自己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在给谢绛的诗中还表示:
“
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
”。
范仲淹当时虽因秉公直谏被三次贬官,但却开启了北宋官场谏言论事的新风。
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因庆历新政失败落职邠州,他在《邠州谢上表》中表示:
“
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
”。
是年底以给事中知邓州,在《邓州谢上表》中仍坚持
“
持一节以自信
,
历三黜而无悔”的理念。
朱熹说:
“
至范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
《宋史·范仲淹传》评价范仲淹:
“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
其所说的“名节”“风节”,就是指范仲淹出于忧国忧民忧天下之心,直言极谏,敢做敢当,与天子共治天下,为万世开天平的担当精神。范仲淹以其先进的思想、宽阔的胸怀、人格的魅力成为当时士大夫公认的革新领袖。
在当今时代,范仲淹的担当精神对于发扬党的三大作风,陶冶新时代担当精神,造就人民满意的公仆,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文中说:
“
为官之理在于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
早在2010年,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就说过
:“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
他还说过:
“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陶冶担当精神,除了加强信仰修养、铸牢理想之基, 加强意志修养、造就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养浩然之气之外。更要强化岗位担当意识。
范仲淹知邓州时,他的好友郧乡尉黄通来访,临别,范仲淹送诗一首,写到: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
勿言一尉卑,千户系惨舒。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余。
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歔。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这是一首劝友诗,核心意思是:一个人不管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只要认真去做好有益于千家万户的事,心里就安然,就快乐。话虽朴实,境界却非常高,是范公担当精神的具体化。古代先贤尚能如此要求官吏,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同志,无论处在什么工作岗位,从事什么平凡的工作,都应当树立岗位担当意识,做好份内应该做的事情,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只有牢固树立岗位担当意识,才能保持高昂的斗志,提升工作境界,通过自已平凡的工作,推动全局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邓州市政协原主席)
2024,4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前一页】
【关闭窗口】
文章链接:
http://fzyw.lyhkwl.com/shownews.aspx?id=568
上一篇:
战场父子兵:范仲淹与范纯祐
下一篇:
范姓家规家训家风--基于《范氏家训》的思考
相关文章:
·范仲淹民本思想新探
·论范仲淹家风 --杨德堂
·范仲淹与医学
·《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论范仲淹的家风 ---杨世利
·学点范公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