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范仲淹研究 -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时间:2024/5/28 19:01:33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范仲淹
杨德堂
 
       担当精神,是指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理邪说敢于坚决斗争的精神。担当精神是由忧患意识派生出的一种境界、勇气、追求和情怀。
       在中国古代士代夫里,不乏有忧患意识的人。但面对忧患意识,有不同的处世方式。比如说像陶渊明选择了解甲归田,屈原选择了以身殉国,还有道家的“薄于名而保其真”等。而范仲淹则是把“进亦忧、退亦忧”的忧患意识转化为敢说敢为的担当精神。为了百姓利益,他秉公直谏,为民请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了国家的统一,他不顾三次遭贬和亡妻之痛,临危受命,前线御敌,不计生死;为了国家昌盛,他甘冒风险,极力推行新政,大刀阔斧改革。
       1、为民谋利,敢冒风险
       范仲淹曾在《上执政书》中说“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他为官38年 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不论份內份外、事大事小、有无风险,都会主动去干。
       他入仕后干的第一件大事是修捍海堤。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监,时沿海一带海潮肆虐,冲毁盐场,淹没良田。范仲淹本不分管地方政事,但他忧国忧民,一再上书朝廷建议复修捍海堤。朝廷便任命他为灾区中心兴化县的县令,率领四州县几万民工修复捍海堤。经前后两任三年努力,终使150华里的捍海堤大功告成。当地百姓感谢范仲淹的首倡之功,将堤称为“范公堤”。还有很多百姓以改为范姓为荣。
       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不用传统的调粮赈济之法,而是大胆采用荒政三策:一是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特别是让寺院也参加进来,用平时的节余搞基建,增加就业。二是下令高价收粮,并派人四处宣传,各地商人便争相运粮到杭州。范仲淹趁机把蓄存的粮食低价抛向市场,粮价便很快回落下来,粮贩们叫苦连天,灾民们却买到了便宜粮食;三是更出了个奇招,他根据杭州一带人喜竞渡的特点,鼓励百姓赛龙舟,并组织官府公干人员游于湖上,观看龙舟赛,自己还亲自参加。有一名监司奏劾范仲淹不恤荒政,嬉游没有节制,大兴土木伤耗民力。范仲淹说:大肆官游,兴造房舍,是为了用官府和寺庙的库存饯,来加惠穷苦百姓。游览的是一人,但依靠他活命的,就不只是几十人了。范仲淹这些招数的实行,使贸易、饮食、工技和出卖劳动力等行业的人,每天不下数万。这一年杭州安全度过了灾荒。
       2、国事为重  敢于改革
       庆历三年(1043)春,范仲淹被召回京城,先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主持新政。九月,经过深思熟虑,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不久又写出了《再进前所陈十事》的奏章,受到了仁宗皇帝的认可,陆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成为庆历新政的纲领。
       庆历新政的重头戏是吏治改革,如:明黜陟” 抑侥幸”“精贡举 ” 择长官 ” 重命令”等。范仲淹把一批正直精明的能吏派到各路去检查地当官吏的政绩。自已坐镇京师,把各路报告逐个认真审阅。凡看到那些贪赃枉法、罪恶深重、民愤极大的恶吏,便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个用笔勾掉,准备撤掉他们的官职。枢密副使、庆历新政班子骨干成员富弼,看到这位疾恶如仇的良师义友毫不留情地勾掉一个又一个恶吏,心里很是痛快,但也不免有些担心,便半开玩笑地说:你一笔勾掉一个很容易,可这一笔会使一家人哭呀。范仲淹用笔点着那些贪官污吏的名字,气愤地说:不错,我勾掉一个恶吏和贪官的名字,一家要哭。但如果不将他们罢职,那就会让他们当官的那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要好吧!可见范仲淹疾恶如仇、决心改革的担当情怀。
       宋代土地税收主要以实物缴纳,而且要异地上交,运输费也要纳税人出。山东青州每年要把粮食运往博州(今山东聊城)缴纳,往返几百里,途中还要翻山过河。百姓推车挑担运送十分艰苦,不但花费也多,每年还有人累死在路上。范仲淹知青州后,得知青州粮价高于博州,他便冒着更改朝规的风险,让群众在当地卖粮交钱,再由官府派人去博州买粮上交,剩余的钱退还给百姓。这样一改,既免除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又为百姓省了钱。   
       3、舍家为国,敢做敢当
       范仲淹之所以遇事敢于担当,是因为他具有舍家为国,大公无私的胸怀。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宋军大败于延州的三川口,朝野震惊。三月,已52岁且遭受三次罢黜之辱和刚刚亡妻之痛的范仲淹,毅然接受朝廷召唤,撇下年幼的子女,以多病之躯,带着16岁的长子纯祐,由越州(治今浙江绍兴)知州任上赴西北抗击西夏。先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旋改陕西都转运使,五月又与韩琦同为西北副帅(主帅夏竦)。当时延州新败,人心惶惶,知州张存怕死请辞,范仲淹知险而上,主动请求兼知延州。后因私与西夏元昊通信被贬任耀州知州,他在《谢降官知耀州表》中表示“微臣以国有急难,当忘家忘身之报”。
       就在范仲淹刚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北宋三先生之一的大学者石介曾给范仲淹去信说:“介又观兵兴以来,人多辞劳就逸,惮险苟安,独阁下不爱其身,不顾其家,不惜其禄位,极诚尽节,以必得贼昊而后归为心。”对范仲淹舍家报国、知险而上的担当精神倍加称赏。
       有宋以来,边境上的士兵都要被官府在脸上刺字涂墨作为记号,以防逃跑,称“黥面”。黥面使士兵丧失了自尊,而且一旦“黥面”,就终生不得脱离军籍。因比,百姓怕黥面而四处逃亡,兵源越来越缺。范仲淹任边帅后,针对这种陋规,担着犯上的风险,改刺面为刺手。并实行屯田,将士可以带家属来住,轮换守城,不值勤时,可在家种田经商,罢兵后可还为民籍。范仲淹的这一改革,深得百姓拥护,从而加强了边防实力。
       庆历元年底,宋仁宗下诏出兵征伐西夏,范仲淹从国家安危大局出发,不顾皇权的严威,数次上疏,申述当时不能用兵的理由。朝廷坚持出兵,结果宋军兵败好水川,一万余名将士阵亡。三月,朝廷又诏范仲淹“驱策前去,乘机立功”。范仲淹又上疏反对出兵,并说:“臣非不知,不从众议则得罪必速,奈何成败安危之机,国之大事,臣岂敢避罪于其间哉”。庆历三年二月,元昊派人来朝讲和,范仲淹看出是元吴的缓兵之计,不顾宋仁宗急于议和的心理,上疏提醒仁宗“审其处置”。并表示“不敢念身世之安,忘国家之忧”。这些都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敢做敢当、许国忘身的突出表现。
       4、秉公直谏,屡黜无悔
       范仲淹担当精神的一个闪光点是:为国谏言,为民请命,直言极谏,屡黜不悔。
范仲淹深知朝廷纳谏的重要性,他在《奏上时务书》中说:日闻美言,则知佞人未去,此国家之可忧也;日闻直谏,则知忠臣左右,此国家之可喜也。”他在《睦州谢上表》中还说过:“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庭诤,国朝之盛。有阙即补,何用不臧!”在《润州谢上表》中说“徒竭诚而报国,弗钳口以安身”。所以,他坚持儒者报国,以言为先。”
       但是,范仲淹知道谏诤非容易之事,特别是给皇帝提意见,是有很大风险的。他早在天圣三年《奏上时务书》中就说:臣闻巧言者,无犯而易进;直言者,有犯而难立。然则,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今臣勉思药石,切犯雷霆,不遵易进之途,而居难立之地者,欲倾臣节,以报国恩。耻佞人之名,慕忠臣之节,感激而发,万死无恨。”
       在《奏上时务书》前,范仲淹还写过《从谏如流赋》,指出能否从谏如流,是衡量君道臣心的标准之一。其中云:臣不兴谏,则君道有亏;君不从谏,则臣心莫写。”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又说:我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为?
       仁宗虽然是一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皇帝,但他惑于朋党之论又常常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直言极谏的范仲淹就付出了三度贬黜的代价。但范仲淹却屡黜无侮,愈黜愈奋。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在京任秘阁校理。当时,仁宗皇帝虽已20岁,但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而且还年年让仁宗皇帝率百官在会庆殿为她跪拜祝寿。范仲淹认为事关国体和皇帝尊严,便给仁宗和刘太后上了一个折子。说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以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这还不算,干脆又上一折,请刘太后还政。范仲淹这下捅了马蜂窝,惹恼了刘太后,进京才一年便被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任通判。范仲淹当时不任谏官,却开了“直言之风”的先河。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身为右司谏的范仲淹,以“谏诤臣微敢殉身”的气概,极力谏阻仁宗废除皇后,第二次被贬知偏远的睦州(今浙江建德)。范仲淹到睦州后,在给皇上的《睦州谢上表》中写道: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据理而言,虽死无悔,充分表达了范仲淹遭贬而不悔的信念和人格。
       景祐二年(1035年)十月,范仲淹被朝廷从苏州召回,升任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权知开封知府。次年六月,范仲淹了解到宰相吕夷简任人为亲,结党营私的劣迹后,便画了个《百官图》呈给仁宗皇帝,图中附有文字说明,哪些官员是按朝制升迁的,哪些官员是吕夷简以私人关系提拔的,确切简明,一目了然,对吕夷简的培植私党行进行了有根有据的揭露。被吕夷简反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那个时候的仁宗最怕大臣们结党,一怒之下第三次把范仲淹贬到饶州当知州。范仲淹到任后在《饶州谢上表》中云:许国忘家,亦臣自信”。他在回赠梅尧臣的《灵乌赋》中,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给谢绛的诗中还表示: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范仲淹当时虽因秉公直谏被三次贬官,但却开启了北宋官场谏言论事的新风。
       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因庆历新政失败落职邠州,他在《邠州谢上表》中表示: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是年底以给事中知邓州,在《邓州谢上表》中仍坚持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的理念。
       朱熹说:至范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宋史·范仲淹传》评价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其所说的“名节”“风节”,就是指范仲淹出于忧国忧民忧天下之心,直言极谏,敢做敢当,与天子共治天下,为万世开天平的担当精神。范仲淹以其先进的思想、宽阔的胸怀、人格的魅力成为当时士大夫公认的革新领袖。
在当今时代,范仲淹的担当精神对于发扬党的三大作风,陶冶新时代担当精神,造就人民满意的公仆,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文中说:为官之理在于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早在2010年,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就说过:“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他还说过: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陶冶担当精神,除了加强信仰修养、铸牢理想之基, 加强意志修养、造就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养浩然之气之外。更要强化岗位担当意识。
      范仲淹知邓州时,他的好友郧乡尉黄通来访,临别,范仲淹送诗一首,写到: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
      勿言一尉卑,千户系惨舒。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余。
      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歔。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这是一首劝友诗,核心意思是:一个人不管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只要认真去做好有益于千家万户的事,心里就安然,就快乐。话虽朴实,境界却非常高,是范公担当精神的具体化。古代先贤尚能如此要求官吏,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同志,无论处在什么工作岗位,从事什么平凡的工作,都应当树立岗位担当意识,做好份内应该做的事情,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只有牢固树立岗位担当意识,才能保持高昂的斗志,提升工作境界,通过自已平凡的工作,推动全局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邓州市政协原主席)
                                                                                                                                                     2024,4
分享到:
相关文章: